安装App

一碗牛肉汤下肚,我感叹牛在淮南死得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饱妹身边开了一家家淮南牛肉汤,其发展速度之快,甚至有赶超黄焖鸡米饭的架势。淮南牛肉汤是什么?他不是一碗普通的牛肉汤,是刻在淮南人骨子里,一碗香浓的味道。正如我们好朋友“九行”所说,牛的一百种死法,做成淮南牛肉汤是比较幸福的。“九行”这里有宇宙最帅的旅行方式,带你去比远方更远。七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偶然从孟京辉导演的一条微博认识了淮南牛肉汤。

▲虽然现在看来这碗没有红油的牛肉汤似乎并不太正宗,但却是促使我动身的理由黄

对汤粉类食物毫无抵抗力的我,从来没断过想吃的念头。今年春天去徽州踏青,回北京的时候特意在淮南停留了一晚,为的就是喝一碗听闻多年的淮南牛肉汤。

   

一碗正宗的淮南牛肉汤应该什么样          

在全国各地,打着淮南牛肉汤的招牌做生意的不在少数,但只要跟老板聊上两句,就会发现大部分人根本不是淮南人,而是来自淮南周边的阜阳等地。即便在省会合肥,为一碗地道的牛肉汤驱车前往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淮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俗话说“听戏听腔,吃面吃汤”。“汤”是淮南牛肉汤的魂。

第一次见识的人,很难不被熬制汤底的大锅所震慑。锅的直径足有1米,上搭木板,用来放各种作料。汤底是用牛骨、牛油和黄牛肉加香料慢熬而成的,表面飘着一层诱人的红油。等汤沸腾起来的时候,站在边上就能闻见隐隐的香味。

汤里还有装着草药的料包。很多宣传都将淮南牛肉汤视作一种滋补的“药膳”,我虽然一时搞不清其中的乾坤,但连续喝了三顿辣辣的牛肉汤却丝毫没有上火,也好像感受到了其中的“玄学”。  

汤底除了能定下味觉基调,将切成薄片的牛肉混着千张、豆饼和红薯粉放在笊篱上入锅一烫,短短几秒钟,干巴巴的食材便像被召回了魂,重新焕发出鲜活的模样。

千张就是北方人所说的豆腐丝,但没有那种很重的卤水味,跟牛肉汤在一起堪称绝配;而用绿豆面做成的小豆饼是本地的一大特色,当地也叫“洛河豆饼”,可炒可炸,吃不出来什么味道,却是本地牛肉汤中不可或缺的标配。

▲小豆饼,也叫“洛河豆饼”

冒着被烫到的风险,呷一口汤,挑一口粉,吃一片肉。在我看来,牛肉汤并不属于拍案惊奇的美味,但身在万里之遥享受陌生食物带来的落胃和满足,一直被我看作是比“惊艳”更高的评价,那种感觉足以拂去旅人的劳顿,慰藉思乡的游子。

   

淮南牛肉汤,为何有种“西北范儿”

淮南位于淮河以南,在我以往的认知里,一直是毫无争议的南方,但这次从秀丽的徽州一路向北,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和建筑渐渐蒙上北方粗粝的线条,等真正到了淮南以后,这种关于南北方的身份认知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连食物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当淮南牛肉汤出现在眼前时,我甚至想起了陕西的水盆羊肉——大锅,大量的香菜、香葱和红油辣子,以及老板抓食材的大方劲儿,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西北范儿。

▲陕西的水盆羊肉和羊杂汤,总感觉和淮南牛肉汤有几分神似

打开网络搜索,淮南牛肉汤的起源完美的迎合了陈晓卿讲过的一个段子:为了让中华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祖先们也是拼了。乾隆负责运河沿线,“当初朕下江南,突然看到……”;慈禧说陕晋小吃归她,以“太后西狩,饥渴难耐”开头。

而淮南牛肉汤恐怕还要追加一则:宋代皇帝赵匡胤在淮南八公山带兵打仗时被一碗牛肉汤鼓舞了士气,还有淮南王刘安和乾隆时期御膳房的高官来争夺故事的主角。

▲淮南牛肉汤也可以加牛杂,甚至还有牛鞭和牛宝,不要问我那是什么……

比起“官方”的典故,淮南本地人说的更加干脆:“什么刘安赵匡胤,这玩意最早就是从蔡家岗旁边的一个回民集流行起来的,小时候还有牛肉砂锅,跟在西安喝的味道一模一样。”

蔡家岗位于淮南西边,“回民基因”完美的解释了我对于淮南牛肉汤为何自带“西北范儿”的困惑。一碗牛肉汤下肚,南北分界线似乎也挪了挪,我不禁在心里默念:到北方了。

说起牛肉汤,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汤城”洛阳。洛阳人经常为自家的牛肉汤名气不如淮南大而打抱不平。我认为这里面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淮南地处南北分界线,受传播之便),还有食物本身的因素。

▲洛阳牛肉汤配饼丝

洛阳牛肉汤是名副其实的“喝汤”,汤里除了牛肉和葱花几乎没有其他的“干货”,一般搭配“饼丝”当做早点来吃;而淮南牛肉汤因为用料丰富,本身已兼具主食的功能,一天中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喝上一碗,被人们认识的概率自然也就比较大。

收藏到手机
往期回顾
更多笔记 
20个赞
本期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