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App

谁是中国第一个吃巧克力的人

   

1706年7月,康熙与巧克力擦肩而过。                


彼时天干物燥,阳光跟树木短兵相接,下一秒就要擦出火花来。没有空调,皇帝也被烤得头晕脑胀,逃去热河避暑,还想着要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向刚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多罗要点防暑的西药。


顺便,带点“绰科拉”。 

               

   


哦,对了,“绰科拉”还有个英文名字,叫“chocolate”,也就是后来的“巧克力”。                   


赫世亨不敢怠慢,他特意询问了在宫内任职的西洋人宝忠义和徐日升,了解到在遥远的欧洲,巧克力风靡皇室,如果把这事办好,他升值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未来可能不再是梦。他精挑细选了50块巧克力,放入柳条匣中,还让工匠打造了一套白银器皿,并特意用黄杨木制作了用于搅拌的签子,赶忙献给了康熙帝。


搅拌?康熙大大喝的莫不是热巧克力?这一切还得从巧克力的身世说。


   

   

巧克力的前世今生  

        

巧克力在诞生之初,其实就是一种将香草、辣椒、玉米面和热巧克力混合,名叫xocoatl的东东,翻译过来就是“苦水”。后来技术革新,可可们又被磨成粉,加入糖和蜂蜜的新饮法,成为了欧洲皇室的流行饮料。


   


有句国内外通用的总结是:“领导爱吃什么,社会就流行吃什么”,进入上层社会的巧克力就此踏上了直通车,1847年,英国甜点师约瑟夫·福莱在市场推出固体巧克力;1876年,第一块牛奶巧克力由雀巢公司的丹尼尔·彼得制成;1879年,瑞士人林特发明了巧克力研拌工艺,粗糙的巧克力口感转向丝滑,现代巧克力的雏形就此出现......


   


不过,无论是哪种巧克力,赫世亨的美好算盘都落空了。移驾热河的康熙大大满脑子想的都是吃些祛火良药,你赫世亨却跟我聊什么欧洲皇室风俗?他批下奏折写道“但未写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尽善。着再询问。绰科拉不必送”。


康熙皇帝从此再也没有要求进贡巧克力。而中国人与巧克力的情缘,也因此延后到了百年后的清末。


   

巧克力中国简史  

              

当洋大人用靴子狠狠踢了几下大清朝的屁股之后,西洋货开始席卷中国,巧克力才成了时髦男女们的心头好。

   

鲁迅先生就给毛泽东送过巧克力,而张爱玲约闺蜜炎樱去凯司令喝下午茶时,每次也都必点热巧克力和栗子蛋糕,各加一份奶油。


   


解放以后,由于封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巧克力在中国几乎消身匿迹,全国上下几乎只有天津和上海一南一北两个城市还在生产巧克力。70年代家长有机会去天津上海出差的,总是会带回来几板巧克力,也许是红皮的起士林巧克力,也许是藏着一层棉花的弹性巧克力,物资匮乏的年代,巧克力的香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下来,静静等待着重燃的一刻。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巧克力终于又风靡开来。礼盒装的酒心巧克力包着金银彩色锡箔纸,打开总是稀哩哗啦地响,一口咬下淌出油一般的酒浆,爸妈总是担心我喝醉,一般只允许吃两块。


   


逢年过节,窗花春联贴得红艳艳一片,电视前茶几上摆上几竹筐金币金元宝金花生,桌前闪出一片光,味道不算特别好,但留下两枚把玩是一定要的。


寒暑假一放,家里21寸彩电《少林寺》、《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一部接着一部,其中永远不会缺席的成员是麦丽素——充满剧毒的是它,包治百病的也是它。


而只要有亲戚朋友从国外回来,几乎肯定能收到巧克力。瑞士的巧克力吃得爽脆,满嘴杏仁、太妃糖的味道。 比利时的则是贝壳模样,奶味浓厚。


   


回到如今的日常,吃巧克力的习惯比喝牛奶还要普遍,巧克力制品种的多样性一下子造福了吃巧克力群众们。黑巧克力、生巧克力、白巧克力,当然还有最为特别的松露巧克力。                   


   

   

松露巧克力可不是松露

                

说到松露巧克力的诞生,也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1920年左右,法国厨师奥古斯特·埃斯科菲(Auguste Escoffier)正在和徒弟制作奶油泡芙。他们要将热奶油倒入准备好的低筋面粉,兴许是昨天晚上光顾着看小说,徒弟有点心不在焉,失手将热奶油倒进了巧克力碎片之中。却没有想到融合了热奶油的巧克力变得愈发柔顺喷香,第一块巧克力甘纳许Ganache出现了。


徒弟为了将功赎罪,灵机一动,将巧克力做成了小球,在外侧滚上一大圈可可粉,看上去跟法国顶级食材松露刚刚出土的样子极为相似,松露巧克力由此诞生。


   


我第一次吃松露巧克力时已经到了高中。一阵香气从几个前排的女生开始慢慢向后弥漫,一眼望过去,脸上不约而同地刷上了几抹可可粉,我厚着脸皮讨了一个来吃,先是绵密微苦的可可粉,然后用舌尖顶开柔软的巧克力内层,两种味道如纸片落地般柔降落在喉头舌根,层次分明而互不抢镜,有些旖旎多姿。脑子里的第一感觉是康熙大帝如果真的能再活五百年,一定会爱上松露巧克力。


   


能在中国吃到松露巧克力,还多亏了德菲丝。                


1998年,德菲丝就已经成为了第一家将进口松露巧克力引进国内的公司。后来我才知道,正常巧克力的融点是35度,德菲丝松露巧克力的融点只有23度,几乎只能用入口即化来形容。德菲丝品牌拥有来自法国、比利时历史超过60年的巧克力工厂,从2007年起开始,他就占领了松露巧克力75%的市场份额。


     

   

   

吃巧克力,刻不容缓 

         

巧克力如此重要。前两天我却接到了一个惊天噩耗,这个世界的巧克力很有可能在30年内消失。                

   

因为巧克力的原料可可主要来自于南北纬大约20度的地区,而最近的全球变暖对可可树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可可树死亡,有一些则变得病怏怏。我已经给自己规划了一个30年计划,详细到每一天吃巧克力的份额,但是没想到还没过几天,现在已经把第一年的份额吃完了,这样看来,不出一年,三十年的份额就会被我吃完。


所以要赶在消失之前赶紧囤货啦!   

             

   


收藏到手机
往期回顾
更多笔记 
本期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