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App

「古人食」所谓中国人的浪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浪漫?

作为一个宣扬古风健康生活方式的博主,关注古装的ip自是少不了。前几日上映的《妖猫传》,被很多人痛批“美则美矣,毫无灵魂”。据称陈凯歌斥资几十亿在湖北搭建出了一座他心目中的长安城,且提前六年种树,待宫殿建成,树也长成了。

 

这真是一个太美的开头,颇有着“赏春香还是旧罗裙”的文人情怀在里面。至于细品观众诟病《妖猫传》故事情节的原因,无外乎是失望,失望于如此宏大的背景下, 竟不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案,而是几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情事。

多角恋便多角恋吧,美女大家都喜欢,不过是帝王为了保证皇权而牺牲了自己的女人,这在政治斗争中是多平常的一件事,怎么还会有那么不懂事的年轻人,因为这么点破事闹得三十多年都不消停!


大家的吐槽自有其道理,可在我看来,陈大导演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在美工和故事方面,都坚持贯彻自己中国式浪漫梦想的,天真的,少年凯歌。

与西方习惯于制造惊喜,盛大表白的浪漫不同,中国的爱情故事里,修炼千年的白娘子只为报恩前世救下她的许仙,被银河阻隔不得见牛郎的织女,哪怕一年只能见一次,也要在鹊桥上与情人相会。


可以说,中国人的浪漫,是永远和“永远”分不开的。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融进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元素,早已化作基因里千山万水的图腾。红男绿女之间的婉转心事,就该在廊腰缦回的烟雨濛濛中细品回味。

除了永远,中式的浪漫还离不开精致。  

     
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曾这样描写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作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讲究。…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中国人为什么以美丽的绣纹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要装饰在容易破损和撕裂的地方?”  


看到这里不禁觉得最后一句字字戳心,岂止是衣饰如此,对生活每个细节的考究和把玩,从来就是中国人的专利。  
 
用竹片将泉水引到灶前称其为“来泉灶”的李渔,每年临近蟹季,便请蟹奴(李渔专门请来操持螃蟹的丫鬟)来做糟蟹,闲坐打果轩下,咂摸蟹斗里酝酿了千百年的秋天,是为中式的浪漫。     


“楚狂接舆”的陆羽,每日脚着藤鞋,持杖行进林木之间,采茶觅泉,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作文不拘泥于经卷辞藻,偏要写一些关乎“南方之嘉木”的“闲书”,是为中式的浪漫。  
 
写出《随园食单》的袁枚,分明也可作“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这样的佳句,却独愿将时光消遣于一茶一饭之间,笃定坚信着“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依然是为中式的浪漫。


好风明月时低吟浅唱,珍馐美馔间把酒言欢。   


如果说西方的浪漫普遍带着或震撼世人或博取佳人的目的性,那么中式的浪漫则更多发源于古人们的自省及天性,他们愿用“声声慢步步娇”的形式,来细细打磨袖口碗沿边的风情。


古时候的人们一饮一食,是谓古人食。  
 
至于古人食的精髓,与其说是碗筷间的活色生香,不如说是千百年前留下来的中式浪漫,值得我们去追寻。  
 
共勉。  

收藏到手机
往期回顾
更多笔记 
14个赞
本期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