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App

冬天最重要的两件事:腌腊肉,吃腊肉



腊肉,是中国人与时间共同谋划的美食,也是冬天里最让人拔不动腿的味道。


每年腊月一到,家家户户都开始腌制腊肉香肠,菜场上的肉摊儿也会把五花肉连皮带骨划拉成长条状,以方便制作腊肉的家庭仔细挑选。做好的腊肉安静地晾晒在冬日的阳光冷风里,等待年的到来。



腊肉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易经》里记载“烯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 北宋吕元明《岁时杂记》云:“去岁腊月糟豚肉挂灶上,至寒食取之啖之,或蒸或煮,气味甚珍。”这种做法已经跟现在很接近了,“将猪肉糟熟,再挂在灶头,利用烧火煮饭的烟火熏制,至第二年寒食节取食”,不过这等美味只在清明祭祖时吃怕是不过瘾,,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夏天就疯狂惦记,还写了一首诗“老夫煨热饭不能,先生馈肉香倾城”,天热啊,没有食欲不想吃饭,好在友人送来了肉香倾城的腊肉……


再往后看,这几位名人大(chi)家(huo)也没能逃脱腊肉的俘获,沈从文每次回京都会给妻子张兆和带些腊肉蜡干,还要配上大嫂亲自炒的胡葱酸;梁实秋“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腊肉,宾主尽欢,喝干了一瓶“温州酒汗”;张爱玲写“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看来这位大才女买多腊肉受了委屈,难解怨气。




也不知是受了哪一朝哪一代或某位名人的加持,腊肉非常毫无争议地穿越时间,穿过人情,挟裹着山、风、阳光的味道,成为如今餐桌上仍不可小觑的主角儿。


不过不同地方,人们对于腊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分风干、烟熏、晒干,有咸的、酱的、甜的,因产地,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它培养了一方人的口味喜好,无关标准。


-湖南腊肉-



湖南是腊肉的名乡,最有名的当属安化腊肉和湘西腊肉。在土家山区的农家堂屋中间,家家都有一个冬季不熄的大火塘。宰一头猪,取五花肉若干,一边拍打猪肉一边抹上盐粒,利用火塘上升的青烟自然地熏制肉条。缓慢而充分的时间,山风吹来,一块上好的生鲜腌肉得以成型。


这种烟火的味道,甚至使湖南一带的腊肉形成了一大流派——“烟熏腊”。



-四川腊肉-


对于四川人来说,什么肉都可以腌制,作为主角的猪的什么部位也都可以腌制。根据口味不同,将宰杀的土猪肉加盐、白酒、五香粉、辣椒、醋等物,再放在通风处自然风干而成。这种酒醋同腌的腊肉法早在元代就有记载“肥嫩獖猪肉十斤,切作二十段。盐八两,酒二斤,猛力搙入肉中,令如绵软。大石压去水痕,十分干。以剩下所淹酒调糟,涂肉上,以篾穿之,挂通风处。”



-湖北腊肉-


湖北腊肉将肉腌制后,一般挂在室外通风处风干即可,相比湖南腊肉少了熏制的香味,但多了肉本身的香,相对也健康一些。



最有名的属巴东土腊肉,肉来自恩施农家吃野菜的猪,肉质外硬内软,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备用。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它部位一般用来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



-广式腊肉-


广式腊肉与湖南腊肉、四川腊肉风味上有较大区别,是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酒腌制,所以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酒香,以往佛山人多用汾酒、玫瑰露酒,如今用二锅头的比较多。上好的广式腊肉肥肉呈琥珀透明,肥而不腻;瘦肉油亮而紧实,酒香味浓,越嚼越香。



每当客人来了,腊肉切成块,盛在大碗里,黄亮亮,香喷喷,油光一闪一闪的。或者用各种方式炒、烧、蒸、煮、炖、煨,形成各式各样的过年必备菜肴。


-甘肃陇西腊肉-


印象里北方好像没有腊肉,后来了解到有“中国腊肉之乡”之称的陇西,觉得冤枉了北方。而且,陇西腊肉已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陇西腊肉腌制始于乾隆年间,制作陇西腊肉宰杀的生猪主要来自于漳县、岷县一带,尤其以岷县蕨麻猪为最佳。因岷县野生药材甚多,农户饲养的生猪春季放牧,秋季圈养,猪肉的肥瘦肉相间且带有药性,滋味纯美。加上盐、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大香等10多种佐料腌泡色美味鲜,滋味独特。


-徽州腊肉-



徽州腊肉是用徽州所产的黑猪、蓝田花猪,腌制时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起缸后,一刀刀的肉就挂在老屋向阳的一面墙上。



那肉大多有二尺长,冬天暖洋洋的太阳普照着,未曾褪去的粗盐粒晶莹发亮。腊肉晒好,变黄变香,变为上等配料,端上桌来油亮油亮,香气四溢,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绵糯绵糯的。


说到底,腌制腊肉之所以能成为各地的冬季保留项目,除了更好地储存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更是年末的日子里最厚重的味道,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收藏到手机
6个赞